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一模一样-《讨逆(长安之上)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阿梁,来!”

    他招手。

    阿梁小跑着过来,跳进了田里。

    “掌教,这是你们的田地吗?”

    “对!”

    和在国子监不同,到了北疆后,宁雅韵就主动要了些田地,带着弟子们耕种。

    这是重头再来之意。

    “阿梁要学吗?”宁雅韵笑眯眯的道。

    “阿耶教过。”

    “哦!”

    宁雅韵微笑着,心想这便是太子要学的东西。

    “来,试试。”

    阿梁还小,镰刀看着很大。

    今日是张栩率人护卫小国公,见状干咳,暗示太大了。

    “是啊!大了些,给老夫!”

    阿梁把镰刀递给宁雅韵,宁雅韵握着刀身,随手一拍。

    呯!

    镰刀前半截断了,剩下半截正好适合阿梁用。

    这轻飘飘的一拍,让张栩揣摩了一下,他悄然捡起那半截镰刀,背身学着宁雅韵拍了一掌。

    呯!

    镰刀碎裂。

    直至中午,这片田地才收割了六成。

    “吃饭啦!”

    有玄学弟子赶着马车来了。

    大桶里装着饭菜,主食是热气腾腾的大饼,菜是羊肉熬煮菜蔬,还有豆腐。

    宁雅韵和阿梁坐在田埂上,宁雅韵见阿梁碗里多是菜蔬,就夹了一块羊肉过去。

    “掌教你吃。”阿梁又夹了回来。

    “老夫老了,吃不了那么多肉。”宁雅韵笑着。

    “你不老。”阿梁又夹了回去。

    宁雅韵含笑看着他,“阿梁觉着老夫还能活多少年?”

    这个问题有些为难孩子了,但阿梁却脱口而出,“五十年!”

    宁雅韵不禁大笑。

    “食不言!”

    端着饭菜路过的安紫雨说道。

    直至太阳西斜,玄学的这片田地才收割完毕。

    “老夫和阿梁先回去了。”

    宁雅韵把镰刀一丢,牵着阿梁就走。

    “带一车麦子回去!”

    安紫雨说道。

    大道上,十余辆大车上堆满了麻袋。

    “好!”

    宁雅韵把阿梁抱在大车上坐着,自己牵着马,得儿一声,缓缓而行。

    阿梁觉得浑身酸痛,但却很是欢喜,“掌教,这些麦子回去就能做饼子吃吗?”

    “不能!”

    “为何?”

    “这麦粒里有水汽,得暴晒数日。”

    “暴晒之后呢?”

    “暴晒之后还得搁几个月,否则做出来的面食不好吃。”

    “哦!可这是为何呢?”

    “这啊……老夫好像也不知晓。不过,对面那人估摸着知晓。”

    对面,一个长须飘飘的老人微笑看着他们。

    “宁掌教。”

    宁雅韵微笑道:“何事?”

    老人拱手,“云山吴荣,见过宁掌教。”

    “云山?”

    宁雅韵止步,“富恒可来了?”

    吴荣微笑,“他便在前方等候宁掌教。”

    “二十年前长安一别,没想到他还没死。”宁雅韵目光转动,左侧荒野上,一骑缓缓而来。

    “富长老依旧如故。”吴荣说道:“老夫此来,就为了一事……”

    “说!”

    “云山一直与世无争,可宁掌教该知晓,方外兴衰与国运息息相关。国运衰微,山门衰微。国亡,山门只能遁世,近乎于亡。如今大辽仅存江州为屏障,对北疆再无威胁,可否罢手?”

    宁雅韵淡淡的道:“方外人不干涉政事。”

    吴荣指着阿梁说道:“是吗?可宁掌教却带着秦国公的长子外出,就如同带着自家的孙儿般的随意,这便是不干涉政事?”

    “老夫,乐意!”

    宁雅韵甩甩浮尘,“走了。”

    他牵着马车缓缓而行。

    吴荣避在道旁,微笑道:“前途漫漫,宁掌教,走好。”

    阿梁问道:“你要杀我吗?”

    吴荣看着阿梁,认真的道:“云山绝不敢对小国公不利!”

    “云山若是敢动这个孩子,无需秦国公大军碾压,老夫便带着玄学子弟覆灭了你云山山门!”

    宁雅韵的声音幽幽,渐渐远去。

    左侧来的那一骑靠近,“长老,宁雅韵不肯答应代为说项?”

    “此事不是那么好说的,咱们来,是先礼后兵。”吴荣说道:“宁雅韵乃是杨玄倚重的顶尖好手,他在,杨玄在桃县才能安枕。”

    “富长老就在前方等候,当年双方不分胜负,这二十年富长老潜心修炼,进境惊人。只需击败宁雅韵,杨玄当会忌惮我云山。”

    “忌惮非本意,要的是令杨玄罢手。”吴荣说道。

    “当宁雅韵不足为倚仗时,他此后睡觉就得睁只眼闭只眼,出门身边就得前呼后拥!”

    “看富长老的了!”吴荣说道。

    前方两里多的地方,一个道袍老人正在看着地里的农人收割麦子,颇为好奇。

    “割了之后要暴晒?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农人说道。

    “随后磨粉吗?”

    “还得放一阵子,新麦不好吃,要陈麦才好。”

    “原来如此!”

    老人捻了几粒麦子进嘴里咀嚼着。

    起身走上大道。

    看着缓缓而来的宁雅韵,微笑道:“二十年不见,宁掌教风采依旧。”


    第(3/3)页